Comments by "美国反对美国" (@tianlezheng6829) on "南中國海爭議:中國海警與菲律賓海軍發生衝突- BBC News 中文" video.

  1. 为什么“殖人”这个词,是近代中文重要词汇,而且还会在相当长的未来继续流行下去? 先请看这句话: “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,你就会在菜单上。” 布林肯这番话,还是很直白地点明了当前世界秩序的本质: 一种沿袭自殖民时代的“大吃小、强吃弱”的强盗逻辑。 帝国主义,霸权主义,殖民主义,内核都是这种规则——恃强凌弱乃天经地义,作为世界上的霸权、唯一的超级大国,它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别国的利益。 “餐桌、菜单”这话毫不拐弯抹角,它是一种“我就这么说、这么做了,你能拿我怎么样”的诚恳。 在这种语境下,殖民列强就是餐桌上的食客,是刀俎,而被殖民的国家则是鱼肉,是被吃干抹净的菜肴。 1624如此,2024也依然如此。几百年过去,欧美披着现代文明的外衣,但其对世界的态度,依然不变。某种程度上,这也算是一种不忘初心了。 如果欧美想要在殖民主义这条路上走到死——我应该删掉“如果”两字,因为“餐桌、菜单”这句话,还有欧美一直以来所作所为,无不在证明这一点,即欧美仍然把欧美之外所有地方都当成殖民地——那么我们就应该继续维护好对付殖民者的最强大武器,即民族独立、国家主权。 从人的认知层面讲,一个人只要能够认知到殖民主义的存在,就能极大地保护自己免受殖民。在后殖民时代,殖民的形式早已不仅仅是用军舰炮艇轰开国门、强逼你签订割土赔款的不平等条约。现在的殖民形式,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,要在经济金融上操纵你,在文化娱乐上浸染你,制造“启蒙”相关的虚伪概念来策反你,利用身份政治来割裂你,等等等等。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些,你就只是桌子上的一盘菜,被人吃了,还帮别人买单。 我们要意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。我们要确保我们的民族主义是生命力旺盛的,即中国人、中华民族,绝对不是比外国人低等的。我们绝不该受到歧视,绝不能自恨,对白人至上主义要重拳出击。我们要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有信心,有归属感,我们走过无数次低谷,最近的这一次的百年屈辱之后,也必然能再登高峰。 对自恨的、逆向歧视的、自己放弃自己的、自我认知失调的人,即已经被殖民的人——殖人,告诉他们,尽管“跑”,事实上要支持他们去欧美消耗欧美的福利,增加欧美的社会负担,让他们去作为欧美种族主义的“沙包”,给洋大人出气。即便有一半中国人被殖民,放弃自己,放弃祖国,也依然还有一半中国人会坚守,会为反殖民、去殖民化的事业做出贡献。哪怕十不存一,也是火苗不灭,何况现在“粉红实在是太多了”。 布林肯说“餐桌、菜单”这句话,其实也带着一种恐吓欧美民众的意思。即,假如我们让中国复兴了,那么中国就会取代我们,而我们欧美则成了鱼肉,会被中国吃掉——就如同欧美一直对全世界所做的那样。 正是因为自己太深入、太彻底、太久太久地从食客这个身份受益,这也给欧美带来了最大的恐惧——对失去食客身份的恐惧,对关系倒转的恐惧。这种恐惧,由内而外,主导了欧美的外交策略,即绝不能让欧美之外的国家崛起,不能被他国超越,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不能丢掉。 殖民者最大的恐惧,就是自己沦为殖民地。因为它理解殖民主义带来的好处,以及痛苦,所以它绝不允许自己沦为受害者。这在逻辑上是自洽的,这就是它们一直一来对待世界的方式,是零和游戏,是你死我活。 而老钟,则提出了共赢互惠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 当殖民者还在为殖民者与殖民地关系倒转的未来预景而浑身战栗、垂死挣扎时,老钟提出的是中断殖民主义、打破“殖民-被殖民”循环的一个方案。从人类历史的角度,谁高谁低,已经一目了然。 人类终归是要共同发展的。殖民主义不能长久稳定地存在。有殖民,就有反抗。殖民主义靠的是拳头的强硬,而不是人性中善良的基本感情。这是不符自然,不符合历史大势的。不符合历史大势的,必输无疑,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。 只要殖民时代的遗产依然存在,只要欧美国家的“餐桌、菜单”思维依然存在且主导其外交策略,只要为殖民主义洗地、自辱自恨的人依然存,那么“脱殖”这个概念也会存在。 光明与黑暗,侵略与反抗,殖民与脱殖,本就是一体双生的。 而只要与殖民主义的斗争不停歇,“殖人”这个词就会继续发出光芒。 (而我也将因此而持续承受大量来自殖民势力的攻击污蔑。) 这一切将持续到何时?直到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为殖民主义洗地、自己头脑被殖民的人存在。而我又何尝不希望这样的一天到来呢?
    2
  2. 1
  3. 1
  4. 1
  5. 1
  6. 1
  7. 1
  8. 1
  9. 1
  10. 1
  11. 1
  12. 1
  13. 1
  14. 1
  15. 1